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来源 :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时间:2021-02-04 15:58 浏览量:

  近年来,市工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及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精神,促进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持续稳定增长,全方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超越 

  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作答时代命题、聚力赶超攻坚”工作要求,突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开拓创新、主动作为较好地应对了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和疫情因素影响,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1~12月,全市累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其中,12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1~12月,工业用电量351.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9%;单位GDP能耗“十三五”累计降低21%,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3633万吨标准煤,能耗“双控”考核位居全省前列 

  (一)推动企业转产扩产,应急物资及时有效保障。一是健全组织保障。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防控的各项部署和决定,充分发挥行业主管的作用,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生产领导小组,抽调37名党员干部挂钩13个县(市、区),深入企业一线,积极宣传发动,引导行业相近、条件具备的企业加快扩建、转产和新建生产口罩防护服研发口罩生产设备口罩防护服重要原材料全程跟进服务,主动帮扶协调,积极做好应急物资生产调度。全市口罩生产企业从1家增加至70多家,口罩机设备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均实现从无到有达到10多家二是强化政策引导积极争取省、市两级财政资金支持,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口罩和防护服应急物资生产的通知》及时下达医疗物资生产保障专项资金700万元,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支持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生产。截至4月底,全市口罩日产能1200万个累计生产4.35亿个医用防护服日产能3万件累计生产100万件,按时完成了下达的重要医疗物资生产计划;我市企业自行研制的口罩机设备,满足本地疫情防控需求的同时,为全省、全国防疫工作提供大力支持。 

  (二)因地因企精准施策,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复工复产导向,制定《工业企业复工导则》、《泉州市工业生产服务小组工作机制》建立纵向联动、横向协作、县两级联合会商机制,按照“分类分批错峰”原则,加大困难协调帮扶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仅一季度,市级层面累计协调解决交通通行证、关联企业复工、生产资质办理、产品送检、原材料采购、生产场地、物流等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超500件,有力有序推动工业企业复工复产,3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已基本开工二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建立联系龙头企业和协作配套企业复工复产服务机制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企业供需协作信息对接平台”,发布龙头企业产品需求目录、协作配套企业产品推介目录,打通供应链协作配套难的操作链,累计85家企业在平台发布供需信息,意向对接企业超270家,意向对接产能近80亿元省政府会议纪要明确提出,“平台”促对接,推广泉州搭建产业链协作配套平台做法,线上匹配生产设备、工厂、仓储物流或原材料供需信息。促进增产增效。筛选市级制造业企业1024家、省级重点企业名单200家重点扶持帮扶,强化服务协调,建立分县区挂钩服务制度,责任包干到位、问题解决到位,全市累计走访调研制造业企业1522家(次),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1025,全力推动重点企业满产超产,3月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能已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生产水平,从4月开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复苏企稳态势持续向好。 

  (三)发挥龙头带动效应,产业集群配套协同发展。一是着力做强龙头企业继续围绕“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实施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建立龙头企业挂钩服务机制,加快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工作全年共推动83家企业列入省级龙头企业名单,260家企业确认为市产业龙头企业。二是重点培育明星企业。牵头出台《泉州市明星梯队企业培育工作方案》(泉委办〔2020〕23号),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筛选141家明星梯队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明星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三是加快培育潜力企业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引导企业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累计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国家级5家、省级42家。培育高成长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双高”企业工作部署,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滚动管理、优先扶持,新增省级高成长企业31,累计91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强入库管理服务,实施中小企业成长专项扶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今年来,培育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家(累计176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累计19家四是加强协作配套。组织开展2019年泉州市产业集群协作配套专项资金及2020年泉州市疫情防控期间产业集群协作配套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引导中小企业优化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积极主动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2020年本地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配套产能810亿元。 

  (四)帮助企业纾难解困产业链循环更加畅通。围绕省委省政府召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现代物流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循环专题会议,逐个行业梳理,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致力解决产业发展转型难点、市场堵点、企业痛点等问题全力畅通各个重点产业链循环。一是落实本减负贯彻落实国家、省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以及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部署和要求督促有关部门降低、减免企业租金、税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年共为企业降本减负132.73亿元。做好清理拖欠账款等工作,全年全市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420.07万元,应还尽还率100%。二是深化产融对接。市县联动帮助713家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通过“金服云”获得40.46亿元纾困融资贷款,占全市获得纾困贷款企业数(1110家)的64.23%、贷款总额占全市纾困贷款总额(57.08亿元)的70.88%,有效缓解制造业企业资金压力。继续落实应收账款融资试点工作,推动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现应收账款融资197.37亿元,同比增长1.75倍。搭建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对接平台,举办3场全省“政银企”产融对接会泉州分会场活动,共助78家企业实现融资签约163.4亿元,总金额居全省前列。2020年12月,我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三是加强产销对接。积极联合市商务局,主动对接抖音、淘宝直播、天猫商城、拼多多、阿里巴巴等线上平台,引导食品、鞋业、建材等本地优势产品入驻参与,筹划各类工业产品线上产销对接,以“直播带货+品牌展销”新模式,拓展产品销售新渠道,全年全市线上销售额达2574亿元。持续开展“泉州建材中国行”、“机械装备产能线下对接会”、“无纺布原材料对接活动”、“市重点建设项目与本市建材生产企业产销对接活动”等线下对接系列活动,组织近500家(次)企业参与,达成意向销售金额近100亿元。 

  (五)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制造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一是推进智能制造。加大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发挥九牧厨卫、恒安纸业、百宏聚纤、染牌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引领作用,织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等智能制造项目,培育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1家、重点项目57个,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与智能制造装备15个,市级“数控一代”示范项目产品148个二是深化两化融合。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打造爱陶瓷、泛家居、鞋创云、一品嘉、辅城网等互联网平台开展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各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共享制造资源,开展供需对接、供应链集成、众包众筹等创新型应用。嘉泰数控公司建成“云服务平台九牧厨卫公司“C2F智能定制项目”成功获评国家2019年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全省仅3家)三是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典型示范,新增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32家,市级及以上示范企业(平台)数量累计超百家;进一步营造工业设计与制造业发展融合氛围,举办第七届“海峡杯”工业设计(晋江)大赛、首届“刺桐杯”、“海丝杯”等系列工业设计赛事,组织海峡两岸大学生线上工作坊活动15场次,新增市级工业设计中心6个,全市累计培育42个。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实施现代物流园区提升工程包项目建设,全年工程包项目完成投资7.02亿元,超年度计划30%。引导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全年新增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5家,累计104家,数量居全省前列。推动制造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七匹狼男装博物馆、南星奢石馆获批首批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安溪茶厂获批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 

  (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加快提速换挡。一是推动技术创新组织推荐69个项目申报省级产业创新重大专项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等项目,36个项目申报市级产业学合作、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企业技术中心购置研发设备等专项,共有14个项目获得307.57万元补助。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工大工研院中科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高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协同协作,加大研究成果推广运用,为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我市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评价和管理工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省级6家、市级7家,累计培育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10家、省级111家、市级75家。三是强化质量标杆培育开展质量标杆经验学习交流,引导企业通过学习与对标,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新推荐3家企业申报国家质量标杆,市累计质量标杆企业国家级3家省级12家。 

  (七)着力扩大工业投资,项目储备支撑接续有力。一是组织实施重点技改项目。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和工业投资技改扩张活动,着重引导企业加大逆周期技改投资,共组织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技改投资项目720项,年度市级重点技改项目333项(总投资537.30亿元),其中,省级重点技改项目为155项(总投资417.39亿元)。积极参与省企业技术改造基金运作,全年全市共10家企业获省技改基金投资,累计金额10.63亿元,投放量居全省第一。二是深化招商工作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产业链招商的部署精神,持续深化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认真策划梳理招商项目,组织开展网上招商推介、网上项目签约,全力减少疫情防控对招商工作的影响。全年新对接引进民企项目283个,合同总投资1265亿元,为下阶段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八)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产业发展水平提质增效。一是抓好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全面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强化148家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双控”考核,完成104家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加强88家高能耗行业企业节能监察,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工作组织我市火力发电水泥、石化钢铁10多家行业企业开展用能权交易工作培训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全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供应链1条、绿色设计产品7款省级绿色工厂8家、绿色供应链6条、绿色设计产品7款。持续推进福建海西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等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其中福建海西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于2020年10月通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验收。二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我市上市公司、龙头企业、优质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拓展延伸产业链,拓宽业务领域全年共向3个并购项目下达资金178.4万元稳妥推进2家“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并已全部出清。三是加强园区标准化建设。落实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制定出台我市《关于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开展园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组织试点园区标准化建设项目化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列入全省园区标准化建设试点泉州开发区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两年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按照“园中园”和“传统+新兴”的园区发展模式,组织规划全市小微园区24个,其中8个园区已投入运营,项目总投资258亿元完成投资20亿元 

  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工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靠前服务企业建成我市“政企直通车”,建立工作机制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晋江、南安分别市、县(站)级平台,零距离受理企业政策咨询、诉求建议,为企业解疑释惑,已办理企业信件74件,累计发布惠企信息176持续深化“三个一百”活动开展精准服务6名市领导挂钩帮扶6家龙头企业。全年县两级共召开党政主要领导与民营企业座谈会32,为企业送政策、谋发展、提信心二是深化企业家培训。依托网络学习平台,针对培训对象进一步细分培训领域,以线上直播+线下培训的形式举办培训活动,全年举办线上、线下公益培训活动75期,其中企业家精英沙龙20场,培训人员超20万人次。积极开展企业管理咨询“义诊”活动,帮助29家企业开展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的“把脉”、“开方”。三是加强惠企政策宣贯。先后牵头起草出台八大千亿产业集群改造提升实施方案》、《泉州市明星梯队企业培育工作方案》、《关于加快口罩和防护服应急物资生产的通知》、《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产业发展指导、惠企政策措施,持续开展“惠企政策宣传服务季”、“送政策进企业”活动,积极借助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泉州电视台、泉州晚报等媒体加强宣传,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策。全年市县两级信部门编发各类政策汇编5000多册,召开政策宣讲解读会40多场,进企“点对点”解读政策4000多家次,答复政策咨询2万多 

  (十)深化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一是认真部署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主动担当牵头负责全市工矿企业大排查大整治,制定出台《泉州市工矿企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抽调35名业务骨干7组挂钩13个,有序指导部署全市工矿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是突出重点行业整治。民爆行业围绕生产区域、存储区域、消防安全、综合管理等相关安全防护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煤矿行业围绕水、火、瓦斯三类煤矿重点灾害是否落实防治措施;油气长输管道围绕第三方施工、占压造成的隐患是否排查清零等方面,有效消除工信行业企业各类安全隐患。三是积极履行“一岗双责”。积极开展《泉州市纺织服装鞋业纸业等重点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提升指导意见(试行)》宣贯活动,指导部分县(市、区)率先开展“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升现场诊断专项行动”探索,并拟在全市范围推广施行。四是全力配合各项专项行动。全力配合市委市政府集中开展1+X”全交叉专项督导、“小作坊专项整治”、“国庆中秋两节安全专项督导”、“自建房加工场所消防整治攻坚行动”等专项行动,全力促进全市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十一)机关党建扎实推进,工作作风持续转变。一是践行“两个维护”。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健全领导干部领学促学、基层党组织比学赶学、党员干部人人参与的常态化大学习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模范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抓好上级组织作出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二是持续深化正风肃纪。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先后出台我局全面从严治党实施意见、问题清单计划、“两个责任”清单等文件,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常态化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紧盯春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认真开展廉政谈心谈话、节假日廉政提醒、现场廉政警示教育、通报违法违纪典型案例、讲廉政党课等活动,持续增强党员廉洁自律意识,营造风清气正氛围。三是树立良好形象。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紧盯网络阵地建设,加大重点亮点工作宣传力度。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精简会议和文件数量,各项指标符合上级要求,文风会风更加务实高效,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引导干部职工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工信良好形象市工信局连续两届获评省级文明单位。 

  其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平安单位”创建获评市政府系列最高等次“一类一档”,脱贫攻坚、挂钩帮扶、机关效能、精神文明建设、机要保密、宣传信息、政务公开、人事教育、宗教工作、离退休干部、工青妇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取得了新成效 

  二、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工信系统将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按照省、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力实现全市工业经济行稳致远。确保完成省下达“十”的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 

  (一)强化运行监测调度,推动工业稳步增长。一是运行监测。及时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动态跟踪分析,抓好龙头、高成长、专精特新企业的监测,确保重点企业全部复工复产,进一步增资扩产、提升产能,尽快实现达产满产。要对照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要求和围绕《2021年第一季度攻坚重点任务清单》,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力推动一季度工业经济“开门红”。按照一季度“开门红”、上半年“作贡献”、三季度“争上游”、四季度“保冲刺”工作要求,推动各方块比实绩、比质量、比贡献,全力实现年度工业增长目标任务。二是细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一线帮扶企业制度,开展调研走访活动,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增产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政企直通车”服务平台运营和管理,切实疏通政企互动、直线沟通的渠道。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服务平台网络项目继续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落实减负和清欠工作,加快稳定经济增长、激发市场活力是抓实政策落实加大宣传解读力度及兑现落实,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国家、省、市各项惠企政策实施“一难一策、一事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切实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有效促进制造业企业增产增效。 

  (二)加快企业梯度培育,深化产业协作配套。一是强化龙头培育我市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出发,在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基础上,继续贯彻落实《关于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实施方案》,推荐和认定一批省、市产业龙头企业,在工业用地、能源供应、技术进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实施项目带动,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壮大总量、做强做优推动60家以上明星梯队企业进入龙头企业名单全年力争培育产业龙头省级60家以上市级250家以上。二是壮大中小企业深入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扶持推动一批高成长企业发展壮大成为产业龙头企业的有效接续引导单项冠军企业围绕细分市场进一步做专、做精、做强,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培育国际品牌,全面巩固提升市场地位。加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成长专项政策引导效应鼓励小微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和产品升级,力争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推动“小升规”企业250家三是强化产能对接。发挥本地龙头企业在产业协作配套、创新发展、市场推进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建立推进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工作机制,创建较为完备的现代产业发展协作配套体系,推进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开展紧密协作和配套,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和社会化生产协作程度,走出一条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充满活力的产业集聚发展之路。力争2021年全市实现产能对接850亿元以上。 

  (三)推动项目接续落地,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强化工业投资。根据全市重点产业路线图,重点支持延伸、填平和补强产业链方向上的工业项目,强化指导服务,促进项目早投产早达效。建立省市县三级工业储备项目机制,力促投资5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分别纳入县、市、省级项目库,形成相互支撑、滚动管理格局。力争全年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200项以上,其中省级100项以上。二是强化项目招商。重点围绕我市新兴产业缺失环节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文化旅游的重大项目、龙头项目开展招商,重点引进半导体集成电路、光伏电子、石油化工、新能源汽车、石墨烯、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项目持续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深化“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对在谈项目、谋划项目、签约项目实行动态跟踪服务制度,明确责任人,保证项目建设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得到及时协调解决密切跟踪参加全省6·18、民企项目洽谈会等行业龙头企业,主动推介泉州招商项目,拓展引进一批引领带动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力争全年对接引进制造业项目100个以上合同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 

  (四)深入实施智能制造,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智能制造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平台设,围绕产业技术需求,与企业开展各类项目合作。以鞋业智能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为着力点,力争培育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设备和智能装备5个以上,加快推进兴业皮革、阳光中科等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建设,通过标杆引领,进一步扩大智能制造制鞋、纺织、建材等行业领域的覆盖面。二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县域特色经济,以行业龙头为依托,继续扶持“鞋创云”、“泛家居”、“爱陶瓷”、“一品嘉”、“辅城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信息安全的范围内开放内部优质资源,加强上下游产业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比较完整的配套供给争取打造一批辐射全国的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三是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发挥信息技术在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各业务模块向云端迁移,借助“上云”的按需付费、以租代买、服务租赁的模式,解决企业信息化成本递增、信息化能力不足等痛点力争到年底全市“上云上平台”企业实现3000家。四是加快探索“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推动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互联互通,重点打通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智能机器、工业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内部互联,以及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智能产品服务商、用户等主体的外部互通。针对泉州工业行业特点,探索建设泉州石化、装备制造、纺织鞋服、食品、建材家居等“5G+工业互联网”应用。 

  (五)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产业融合融通。要以深化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创建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创新融合发展。一是着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组织开展服务型制造培育示范企业入库计划,力争培育市级及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5家(个)以上。二是推动制造业与金融业创新融合。联合金融、财政、人行等部门合力引导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更好服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优势产业供应链平台,鼓励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试点工作,帮助供应链上游中小微企业缓解采购供应资金压力。探索与国内知名投融资平台开展产融合作对接、路演活动,帮助企业进一步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三是促进制造业与工业设计服务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企业+平台”模式,建设工业设计研究院,支持陶瓷工业设计研究院争创国家级研究院、鼓励哈工大研究院、中皮院争创省级研究院,力争新增市级及以上工业设计中心5个。持续开展“海峡杯”、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坊等工业设计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业设计发展生态环境。四是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引导企业挖掘工业遗产,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力争新增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3个,新增省级工业旅游精品线路2条,进一步促进工业文化发展。 

  (六)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严格实行能耗“双控”。落实项目能评制度,强化对项目能评事中、事后督查,切实减少新上项目对全市能耗水平的影响程度;加强节能监察,推动5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循环经济改造,依法依规强化对重点单位的节能监察;推动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按时按规范要求将重点用能单位监测数据传输到省级平台及国家平台;推动重点工程实施,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融资模式,推动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二是推动绿色制造项目建设。按照国家、省里部署,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创建5个省级以上绿色制造项目,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发展,壮大绿色产业。三是提升工业(产业)园区管理。围绕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持续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一批重点工业园区争创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24个小微园规范建设协助泉港区按照中央环保督察要求,督促湄洲湾氯碱公司确保年底前主要装置去功能化,按时序完成搬迁。 

  (七)继续抓好安全生产,提升行业安全生产水平。一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围绕工信领域安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煤炭、民爆、油汽管道三个行业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具体监督管理,指导督促县级工信部门落实属地监管、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及时消除安全生产隐患,确保行业长期安全生产。二是落实行业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认真贯彻落实《泉州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牵头开展煤矿安全、民爆物品和省级以下工业园区安全整治三年行动专项,进一步细化职责分工,明确任务清单,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整治工作抓住重点、抓出实效。三是推动行业企业规范管理水平。持续开展《泉州市纺织服装鞋业纸业等重点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提升指导意见(试行)》宣贯活动,积极推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升现场诊断专项行动”,推动我市纺织服装鞋业纸业等重点行业企业提升管理规范。 

  (八)提高干部能力水平营造风清气正干事氛围一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和省、市各项工作部署在工信系统的全面贯彻落实。二是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做到知行合一、学用贯通。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进一步提升干部能力水平,开展干部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认真落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措施,促进干部担当作为,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