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果要了解专精特新相关政策,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拨打市工信局咨询电话968871。
福建省德化县华茂陶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聚焦于日用陶瓷、工艺陶瓷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近年来,该企业坚持内外双循环两条腿走路,产品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华茂陶瓷成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于今年通过复核。
“这些年来,公司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在该企业总经理陈能谨看来,不同消费群体喜好与需求各异。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独门绝技”在于挖掘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坚持以创新应对市场竞争,保持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截至目前,企业已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2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9件。□本报记者黄文珍 通讯员洪家鸿
紧贴市场 研发投入占比超7%
在陈能谨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兔生肖摆件,圆滚滚的身躯着一件红色外衣,蓝色披风下露出一角黄灿灿的盔甲领子,手拿一个药葫芦,眼睛眯缝上扬,憨态可掬。
“这是今年推出的新款产品,名为兔儿爷,产品灵感来源于一个关于玉兔施药的传说。在今年中央春节团拜会上,这款兔儿爷工艺品被摆上了主桌。”陈能谨告诉记者,从灵感的闪现到最终产品的落地,需要花费不少心思。“为获得市场认可,在产品设计上,既要贴合民间传说,还要增添别具一格的创新元素。”
在华茂陶瓷的展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碗碟壶等日用陶瓷产品,以及形态各异的室内工艺品摆件。“最初我们为出口外贸型企业,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国家。”陈能谨透露,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室内工艺品摆件成为人们装点生活的选择。这些年,企业逐步开拓国内市场,走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路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创新始终是企业脱颖而出的“利器”。“创新要紧贴市场。陶瓷产品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有着各自丰富多彩的文化、民俗、审美。我们要针对不同市场推出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产品,才能迎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陈能谨说,各类展会、与客户的交流等是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窗口”,“我们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7%。”
据了解,为推动研发创新,该企业组建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福州大学、华侨大学、泉州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今年,该企业还获评市级工业设计中心。
产业数字化 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在一楼大厅,华茂陶瓷工厂数字孪生大屏引人驻足。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车间内生产线上的运作状况一比一显现在大屏幕上,产量、生产进度、能耗分析、异常报警等数据信息在屏幕上实时跳动。事实上,这是该企业在自动化、数字化转型升级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不论是招工难,还是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机器换工、产业数字化都是绕不开的路径。”陈能谨坦言,企业启动“华茂日用陶瓷5G智慧工厂”项目,引进自动化及智能化生产线、生产线智能化操控系统、AGV物料配送车、5G数据传输网络、ERP系统、MES系统等人机一体化系统。“车间中的生产设备进行了5G联网,实现整个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能对生产、设备、质量的异常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置,推动生产制造执行与运营管理、智能装备的集成,达到管控一体化。”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可达成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生产现场监测、生产能效管理等多个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场景的实现。在设备协同操作下,可以不间断进行生产监控和调度,有效避免人为因素耽误生产进度或影响整个生产下达的准确性,降低运营成本12%以上,降低能源消耗成本16%。生产效率由原来的72%提升至94%。还可减少产品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爆坯、阴裂、干裂、变形等质量缺陷,产品合格率从83%提升到95%。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