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市工信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时间:2022-01-26 16:51 浏览量:

  一、2021工作总结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系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部署安排,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工信各项重点工作工业运行保持稳健增长态势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增9.1%,为全省工业大盘作出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市级审核“小升规”工业企业940家,超额完成800家的预期目标 

  (一)强化惠企帮扶,服务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实施精准施策。制定出台《泉州市进一步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培育龙头企业等13条政策“干货”,成为我市“1+N+N”政策体系(“九奖”“八补”“七服务”政策礼包)的重要内容,有力推动我市制造业焕发新活力。二是主动靠前服务。结合“进千企、走千商、访千才”活动,加大走访服务工业企业力度,今年来,市、县、镇三级累计走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5000家(次),累计协调解决困难问题超2000件。三是深化企业家培训。制定2021年度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计划,坚持“企业家”培训“企业家”的创新做法,以线上+线下等形式,举办恒安精益管理实战研修班、“名家讲坛”等企业家培训活动53期,培训企业家和企业高管超1.6万人次。我局举办企业管理创新“名家讲坛”作为泉州13条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之一于2021年10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推广。 

  (二)强化梯度培育,产业协作水平持续提升。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完善《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市级龙头企业评价管理暂行规定》,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57家、市级产业龙头企业302家。二是做精做专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我市荣获全省中小企业梯度培养正向奖励考评第一名。三是支持明星企业发展。出台纳税增量奖励和兼并重组奖励两项措施,组织兑现管理提升奖励首超企业奖励。建立141家明星梯队企业“一企一档”跟踪服务,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131个四是加强产业协作配套。持续开“万家企业手拉手”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产业协作配套水平,全市实现产能对接达850亿元。 

  (三)强化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一是突出制度建设。制定《2021年泉州市建立工业投资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的工作方案》,实施分级挂钩,按照“一月一协调”工作机制,开展项目进度分析、困难和问题跟踪汇总,推动工业投资工作。二是突出技术改造。出台《泉州市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方案》,实施绿色化发展、智能化改造、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应用四大重点工程,引导企业扩大技改有效投资。实施市级重点技改项目325项,其中,列入省级重点技改项目139项。三是突出民企对接。持续深化“大招商、招大商”活动,组织开展网上招商推介、网上项目签约,全力减少疫情防控对招商工作的影响。组织小分队前往上海、合肥等地招商,参与举办粤港澳招商活动。2020年6.18以来,全市新对接引进民企项目335个,合同总投资1766.45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42个,合同总投资998.42亿元。 

  (四)强化智能制造,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一是推进试点示范。发挥九牧、恒安、百宏等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兴业皮革、阳光中科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完成建设,建成15个市级数字化车间。二是培育方案供应商。鼓励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加快从由制造产品为主向提供系统集成、工程承包、远程运维服务转变,满足制造业企业发展智能制造需求,培育壮大本地智能制造集成商队伍,8家企业入选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名单三是推进信息化升级。实施工业互联网、泉企上云等信息化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华为、海尔卡奥斯等国内外先进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建设,新增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项目19个,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6个。成功启动我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超1000家。 

  (五)强化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动能加快集聚。一是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新增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与智能制造装备16个,列入省级科技创新重点项目31个、省重点新产品推广目录5个。二是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全年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质量标杆1家、省级质量标杆3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三是推动产学研对接。分行业组织11场企业技术难题征集座谈会,共征集技术需求项目近100项。组织机械装备企业技术需求与成果对接专场会,现场促成5组单位进行产学研项目签约。四是推动领军团队遴选。支持高技术、高成长、强引领的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建设,中科光芯公司的“InP半导体光芯片研究团队”通过第二批福建省“产业领军团队”遴选。 

  (六)强化提质增效,产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一是落实能耗双控。加强“两高”项目管理和整治,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全市248家重点用能企业参加能耗双控考核,190家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现稳定与省平台联网,116家次重点用能企业接受节能监察,41家企业通过节能诊断评价,14家企业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二是推进绿色技改。全年实施重点节能循环经济工程57项,年节能量6万多吨标煤,年综合利用固废约150万吨。新增国家级绿色供应链1家、绿色工厂8家、绿色设计产品8款,省级绿色工厂12家、绿色设计产品8款。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资源综合利用行业准入名单。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并通过国家终期验收、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并通过省级终期验收。三是精准实施有序用电。本着“精准调控、有保有压”原则,统筹有序用电和经济发展,先后执行6轮有序用电,共1.7万家工业企业参与,压减用电量2亿千瓦时,既按时保质完成省上任务,又全力稳住全市工业大盘。四是安全工作扎实推进。持续开展所辖行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推进标准化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七)强化服务型制造,两业融合成效明显。一是抓典型示范。新增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4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培育对象26个、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10个。二是抓设计赋能。福建省陶瓷工业设计研究院获颁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全国首批仅5家),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对象7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6个。组织举办2021年泉州市工业设计活动周系列活动,海峡两岸工业设计线上工作坊(设计营)活动20场。三是抓两业融合。新增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个、省级工业旅游试点企业3个、省级工业旅游精品线路2条。开展“服务型制造八闽行——供应链物流走进泉”活动,新增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6家(含升级)。 

  (八)强化党建引领,机关作风持续改进。一是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先后组织开展现场教学、重温入党誓词、观红色电影看红色展览、举办读书班、调研落实、开展联学共建等活动,扎实推进“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隆重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十个一”系列活动。梳理出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1个项目,帮助企业解决一批困难问题。二是抓好党组织建设。完成5个党委3个总支党员组织关系划转和3个支部的撤销工作,深化“海丝先锋”党支部达标创星活动,2个支部被授予先进“五好”党支部,局离退休党支部被评为“全市离退休干部先锋党支部”。党建论文获全市一等奖、体制机制创新案例获三等奖、特色党建展评获优秀奖。三是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强化提升机关服务效能,突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开展“党建+”政企共创新模式,与国网泉州供电公司、建设银行滨城支行开展联创共建。对照创建模范机关重点工作清单9条标准36项工作要求,高质量推进创建工作。 

  同时,我局还做好纺织、鞋服、建材、家居、软件、动漫、电力等行业的运行管理、转型升级等业务工作,以及机关效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综治、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工作、离退休干部、工青妇等行政工作,切实取得了新成效。  

  二、2022年工作思路 

  今年我们将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做好今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全省工信工作会议以及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政府一次全会的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勇当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军,强攻产业、坚守实业、激发创业,全面激活制造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智造强市建设。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7.5%。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服务赋能,确保工业经济稳增长。一是抓运行保障。健全完善“周监测、月通报、季调度”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困难。加大惠企政策宣贯力度,特别是要抓好省政府促进一季度工业生产稳定运行7条措施的宣传解读,鼓励保障企业稳定生产,确保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抓工业投资。开发建设“泉州市工业项目动态管理系统”,组织实施市级重点技改200项以上,全力做好项目跟踪服务,重点跟踪1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推动项目早日竣工投产、达产生效。三是抓民企对接。强化全员招商、以商招商,组建招商工作专班,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共同策划生成项目。2022年力争新对接入库民企项目240项,计划总投资1360亿元以上。四是抓小升规深入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切实掌握全市规下重点工业企业的真实情况,充实壮大小升规培育库。对符合条件的“规下转规上”企业,及时兑现奖励政策,促其尽快入库纳统,壮大全市工业总量。五是抓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推进民爆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打造标杆示范企业,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二)坚持链条赋能,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结合“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专项行动,围绕全市、县域经济特色产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加固、延伸。 

  1.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一是做强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在巩固主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技术、业务、品牌和渠道等要素并购重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向大型化、集团化、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队伍。2022年,力争培育市级产业龙头企业250家以上。二是扶持明星梯队企业。141家明星梯队企业在要素保障、融资等方面重点支持,力争2022年有15家成长为龙头企业。三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组织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库工作,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年,力争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以上,国家级、省级单项冠军10家以上。  

  2.实施产业链固链延链。一是实施“万家企业手拉手”活动。开展消费品、建材家居、装备制造等对接活动,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产能对接、供需对接。鼓励推广“共享用工”“共享工厂”模式,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增强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控制力,促进优质生产资源要素集中集聚。2022年,力争实现产能对接850亿元以上。二是培育质量标杆企业。组织推荐国家级、省级质量标杆遴选,通过标杆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提升,推动产品、服务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2022年,力争新增省级及以上质量标杆企业3家。三是开展企业管理人才培训。深挖“请企业家培训企业家”培训方式,紧贴企业家学习提升的需求,办好“企业管理创新”名家讲坛、“职业经理人高级研修班”等培训项目全面提升企业家素质水平2022年力争培训50场,培训企业管理人才1万人次。 

  (三)坚持数字赋能,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结合制造业数字化专项行动,从龙头企业数字化、产业链条数字化、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全面发力,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管理变革,提高产业、企业数字化水平。全年力争推广数字化生产线超120条,建成数字化车间超15个。一是推动龙头企业试点示范建设。分行业推动我市九大千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龙头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重点支持信泰(石狮)、加来盟、九牧王等企业通过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生产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等环节的优化。2022年力争打造10个以上企业数字化试点示范项目,形成典型经验并向行业企业辐射推广。二是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或第三方服务商率先在纺织服装、建材家居、机械装备等本地特色领域先行先试一批垂直行业平台,推动产业链条数字化。2022年力争打造1-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5个工业APP,启动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平台。三是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广大中小微制造企业按需购买服务、租用系统,推动协同办公上云、经营管理应用上云、运营管理上云、研发设计上云、生产控制上云、智能应用上云,实现中小微企业设计、制造、服务资源等与互联网平台初步对接。2022年力争推动1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四)坚持绿色赋能,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始终把绿色化作为制造业改造升级的重点方向,通过实施“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挖掘存量节能空间;通过落实好节能审查制度,把好项目能耗关。一是对标先进找差距。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工业能效水平提升在石化、水泥、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选取50家以上企业开展能效评估;对100家(次)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监察、节能诊断,通过对标对表,挖潜能促提升。二是强化能源精准管理。加强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力度,用好省级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引导有条件的重点用能单位建设产品单耗或二级及以上数据传输端系统,不断提高能耗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2022年全市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均要实现与省平台联网。三是推动绿色改造提升。鼓励支持工业企业实施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能效提升、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重点工程,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巩固提升石狮、晋江、泉港、惠安等地集中供热成果对绿色技改项目实行建库滚动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和企业申报节能专项奖励资金和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制造项目等,2022年全市至少实施节能重点项目60项以上,绿色制造项目10个以上,实现节能量10万吨标准煤以上。 

  (五)坚持园区赋能,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围绕“产城融合、双轮驱动”为目标,全力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加快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一是抓项目建设。全力推动14个试点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力争第一季度末前全部投入建设,形成建设场面。按“投用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谋划一批”的工作机制,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每季度举办一场“晾晒秀”,推动工作抓实抓细,确保今年规上入园率达35%。二是抓产业链招商。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梳理各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的环节和项目,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商会、招商中介机构等作用,谋划生成一批产业链填平补齐延伸项目,优先落地工业园区。探索引进专业园区建设、运营机构参与我市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链招商对接、民企对接落地的载体作用。三是抓总结提升。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在媒体开设“工业园区在行动”专栏,宣传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水平。 

  (六)坚持创新赋能,推动产业差异化发展。深化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一是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推动众益太阳能、寰球鞋服等省、市重点培育对象,从定制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创新、提升服务模式。2022年力争培育市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15个。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抓平台创新、产品创新、项目创新为抓手,培育工业企业链条化创新体系建设,2022年力争新增认定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以上,列入省级科技创新重点项目30个以上、省级重点新产品推广目录5项。三是提升工业设计能力。继续举办“中国海峡”暨“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第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工作坊交流活动,促进两岸设计青年的交流合作。加快推动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建设,2022年力争培育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8个。四是推进首台套重大装备研发。支持企业研发智能化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轻工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智能制造装备,推动机械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2022年力争培育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5项。 

  (七)坚持党建赋能,提升全系统履职能力。一是聚焦全局中心。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党建质量。坚持业务与党建齐抓并进,把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引导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引导到市党代会确立的勇当四个主力军、实施五大工程等具体任务上来,引导到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上来。开展“勇当主力军、喜迎二十大”主题实践活动,积极营造党建服务发展大格局,以优异成绩迎接二十大的召开。二是聚焦实干担当。坚持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泉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开展“我作为、我担当、我奉献”活动,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多渠道宣传惠企政策,落实各项扶持资金,多深入企业调研,征集问题和建议,了解掌握企业诉求,积极协调疏通堵点解决痛点,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助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三是聚焦风清气正。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开展警示教育、纪律教育、政德教育活动,助推形成崇廉尚洁的良好风气。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知纪、遵纪、守纪,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强化日常监督,注重廉政风险防控,聚焦防范四风问题隐形变异新动向,严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反弹回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